10/28/2005

[政治] 鑑別「兩岸和平方案」的判準

看到這一篇「沈君山闌干拍遍無人問」,這種儘是在「一中原則」內劃地自限的文字遊戲,王健壯為何會覺得有想像力呢?當年要不是國民黨的「正朔」觀念作祟,雷震的「中華台灣民主國」這類不被「一個中國」所拘限的想像,在我看來,比沈君山的空想實在多了。

仔細看過「中研院七院士 提兩岸和平宣言」這篇新聞後,不禁要為張亞中叫屈,根據「「一中兩國」的理論與政治爭議」這篇文章所言,張亞中很久以前就在講「整個中國」了,七院士宣言內容的細節,跟張亞中的說法幾乎一模一樣,難不成七院士的想像力,僅僅只在於將「整個」變成「完整」嗎?

如果張亞中努力一點,當上中研院院士,下次應該就會是「八院士宣言」了吧,因為沒有院士資格,所以不能掛名發表自己長期的主張,真可悲啊!

任何一個「兩岸和平方案」,不能僅是繞著「中國會不會接受」來打轉,也不是打著「和平」的旗號就算數,「和平」常常被拿來當成宣傳口號,仍然需要一些鑑別這類方案的判準。

首先,和平方案要解決的應該是「統獨問題」,而不是「統一問題」,預設統一的立場解決不了「統獨問題」,不是嗎?

第二,和平方案不能迴避「是否讓台灣人民自決」這一關鍵。

在我看來,所謂「台灣和大陸均是『完整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一前提,無非是要迴避讓台灣人民來決定自己的前途。以民主行動聯盟早先反對「公投入憲」的立場來看,他們主張與中國簽訂的和平方案,很有可能不會讓台灣人民來決定是否可以接受,所以民盟還是趁早正名為「菁英行動聯盟」,才不會混淆視聽。

第三,和平方案不能迴避中國的政治體制該如何改革。

統獨問題的根源,其中有一部份來自反對中共政權的專制獨裁,所謂的「終局解決」,指的不僅是台灣與中國之間不再長期敵對、或發生戰爭,也包含中國的整體改革,也就是民主化、解決失衡的社會不平等,更不該迴避西藏、新疆獨立的問題,就算要採取「一中歐盟」的模式,那也不是「一中兩國」,「一中」至少應該五、六七國才能組個「盟」吧!

總之,中國未民主化之前,簽訂以統一為前提的協定,是非常愚蠢的,如果沒有民主的力量能夠監督制衡中共政權,誰來保證統一後,協定內容是否能被遵守?靠專制者的善意嗎,別傻了!


10月31日補記:

  • 本報專訪 彭定康:台海不會發生軍事危機
    我相信,大部份的西方政客,都是主張「一個中國」的。這是國際事實。至於台北和北京間的歷史問題,則必須透過對話解決。我認為,台灣的政客不應該輕率的倡議台灣獨立,因為這只有挑釁中國而已,對情勢無所助益。另一方面,中國則應明白,在中國政府未改變前,兩岸間是不會更加接近(approachment)的。

    民族狂熱 讓中很難產生邦聯
    問:您對中國歷史文化如此有興趣,可以預見一個屬於中國的中華聯邦、邦聯,或中華聯盟出現嗎?
    答:我不認為。如果真有這樣一個組織發展出來,我想,中國大概已經先分裂過了。中國歷史有極強烈的統合感,幾乎是一種民族狂熱。我個人的經驗是,談到國家民族時,中國異議人士和中國政府官員的立場幾乎是一致的。你和魏京生談西藏問題,可能會發現,他對西藏的看法,與中國政府官員一樣。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說得痛快!精彩!

台灣內部的統派聲浪近日越來越高漲,然而未見其立足於台灣利益的論述,多為與對岸政策唱和之言,或出於本身的感情和民族認同。

你提出的三點判準值得推廣。

 

Posted by judie35

匿名 提到...

一中的言論市場和中時的新聞一樣,有嚴重萎縮的傾向,目前的狂暴反撲是困獸之鬥。

有人說中時和聯合在談「合併」事宜,不知真實性如何?如果屬實,新報取名聯中報應該很適合 

Posted by James

Google AdS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