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 社會福利與資本邏輯
judie這篇「一段回憶─兼談組織工作者的退場時機」後面的回應很直來直往,看了有點過癮,但是到後來,我覺得有點亂了套。
timo說:
我有問到,如果這個庇護工場創造了自己的營收,也有了一定的效益,為什麼是增加服務優先,而不是暫緩服務增加的速度,先將受訓者的薪資收入拉高到基本工資?能挺住了再增加服務?
這個問題不釐清楚,就是被別人一問就倒。
這個問題並不會一問就倒,Roach在這篇「餐廳賺錢,喜憨兒就該加薪?」回答說:
台北站業績好加薪了,那新竹站怎麼辦?新竹站賠錢,所以新竹站的憨兒就減薪嗎?業績不好,就裁掉一部份憨兒嗎?…。如果新竹站賠錢,台北站賺錢,台北的憨兒就加薪到時薪 95 元,同樣都是喜憨兒,請問這是什麼邏輯?要教憨兒們如何面對這種差異?
我覺得這是很有說服力的說法,因為整套「庇護性就業」的政策設計,本該就是針對喜憨兒的普及性服務,優先考慮的本就應該是擴大服務的範圍,就像「電信普及服務」的精神一樣。要不然以績效來說,綠島的電信員工應該要減薪或裁併,台北的服務據點通通都加薪才對,但是現實上倒是反過來,不敷成本的離島、偏遠地區,通常還會有額外加給。
所以誰在用資本邏輯想事情?
timo又問說:
但是,我去買可不是只給你這個單位錢,而是也要給那些身心障礙兒童,既然錢到不了他們口袋而被你們拿去開新店,我又何必支持你?
針對這個質問,我仍然傾向Roach的說法:
我寧可用來提昇庇護商店裡的社工人數,提供更好的訓練環境,同時也增加就輔員人數,讓進入職場的身心障礙者有更多支持力量。
台灣慈善捐助的盲點,在上次張家的羅倫佐油事件中不是很清楚地暴露出來嗎?該建立的是整套支持系統,而不是直接捐款到個人的口袋。捐款人有疑問,應該是要去教育捐款人正確的理念,而不是反過頭來質疑建立完善系統的不是。
至於able/disable的區辨,我覺得還要更加細緻才行,就像OJ這篇「人性‧剝削‧困境」提到的:
就是因為這中間的認定是如此不單純;因為身心障礙者的身分,被夾在不那麼able也不那麼disable中間,因此才有庇護商店的存在。庇護商店的存在,意味著身心障礙者是處在"to be able"的位置,既不是完全沒有社會功能而需要社會的憐憫與救助,也不完全是倚靠勞力換取薪資的勞方。
而rice在該篇回應中提到,「把disable 稱呼為different-able」,我覺得這也是個好說法。
況且,反對用「勞動力」來看待喜憨兒,去思索「時薪66元的人生」所說的,「工作」對個人、家庭、社會所代表的整合意義,Roach的一些辯駁,正是反對完全的資本邏輯,timo的質疑,其實有點派錯了帽子。
而媒體引述武廷芳的隻言片語,並不能當成喜憨兒基金會支持資本邏輯的確鑿罪證,因為媒體的片面引述有可能失真,而且就算是第一線的實際工作者有錯誤的認識,也不能直接推論成整個「庇護性就業」政策的偏差。我個人認為,「庇護性就業」很難說有偏向資本邏輯的嫌疑,因為根據競爭性的資本邏輯,「庇護性就業」根本就不應該存在才對。
如果說大家願意多納稅支持社會福利,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都領津貼不用工作,也不用去面對「able/disable」這種資本邏輯的殘酷評斷,是否這對整個社會比較好?雖然他們可能被完善的福利照顧得很好,但是讓一般人在職場、社會上接觸不到「different-able」的人,豈不讓大眾更加喪失了接納異己的能力?
忘了誰說過,社會主義者與資本主義者其實是攣生兒,動員工人反抗資本主義的同時,也讓工人在一場場的經濟鬥爭中,不知不覺地學會了用資本主義奉行的市場邏輯來思考,也同樣割裂了人們在家庭、社區、工作之間生活的整合世界。
2 則留言:
〔我個人認為,「庇護性就業」很難說有偏向資本邏輯的嫌疑,因為根據競爭性的資本邏輯,「庇護性就業」根本就不應該存在才對。〕
對。
嗯,其實講到後來真的很亂,或者說,我之前本來就很亂(參那邊之前回應),這回事是一堆不同的邏輯在裡面並行拉扯,不是嗎?也因為亂,所以才想把這些亂丟出來。我一直的態度是:因為我還很亂,我無法那麼快下判斷,我無法說六十六很高,我無法覺得怎樣一定對,這裡頭有互相矛盾的邏輯在支持,是個難題。
你說亂了套那些,當然是〔我用資本邏輯〕在說的話,因為,那就是為了要說單純用資本邏輯輔導就業去做社福,推到底會發生的問題。引用媒體的話,也只是為了說:像這種話,就是資本邏輯,推下去,就不用做了。
我沒有判斷,我只是提出我自己在認識這件事上遇到的困擾。而ROACH可能比我聰明,他沒有困擾,這樣。
Posted by timo
Timo:
你講的跟我講的本來就是兩個不同層次的問題,我的用意,只是希望你在留言版上的用語,不要「誤傷」實務工作者。
做為實務工作者,不要想太多,有時候是能把事情做好的先決條件哩。實務工作上遇到的矛盾與衝突是多得不得了,想必你從太座那邊也會聽到不少。
Posted by ROACH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