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6/2005

[社會] 最後一代?

看到這一篇「迎接一個「無羞恥心」的個人年代?」:

我突然覺得雖然我們五年級這一代人不見得能像陳映真那代人那樣企圖扛下全部的歷史重量,但極有可能是台灣最後一代「有羞恥心」的青年人,也就是,還能有歷史責任感地覺得文化產品需要審慎處理「社會」的那種人。


我覺得,與其說哪一代人有什麼特別的本質,還不如說,那個時代為年輕人開啟了什麼樣的機會與歷練,才使得我們能夠說,「某一代人」如何如何。

這也讓我想起幾年前,在某某人的新聞台上討論「野百合十週年」時,某君忽然說出大意如下的話:「學運搞得起來,是因為我們這一代比較有理想性」,瞬間讓我臉上多了三條黑線,大概我年輕時,經常有人因為玩股票或是水果盤,負債累累到處找同學調頭寸應急,說實在的,我不覺得有哪一代年輕人會特別突出到哪裡去。

再多說一些個人經驗過的感受:

1980年代末期,都說中國的大學生「一切向錢看」、喪失社會主義理想性,結果不久就爆發了六四。

六四前後,台灣的房市、股市可是狂飆不已,熱錢奔流,台灣的大學生免不了也被指責為耽於逸樂、愛慕榮華,結果隔年就是野百合學運。

學運開始沈寂後,某晚在學校咖啡廳,幾位年輕教授憂心忡忡地說,他們覺得我們這一代經歷過解嚴與學運的年輕人,是唯一能了解與支持反對運動的「最後一代」,結果阿扁選市長時,成功創造出年輕人的支持,而近幾年台灣認同擴散之後,支持獨派的年輕人,恐怕還比中壯年一代還要多。

所以,如果文章內寫說「年輕人如何如何糟糕」,結論是要標榜「我們這一代如何如何優秀」,我就會忍不住在心裡暗笑不止。我後來覺得,反叛與熱血,始終是每一代年輕人固有的特質,只是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機遇,會讓這些特質表現在不同的地方。

總歸是「時代創造青年」,青年不能獨力創造時代。

而且,說實在的,五年級的創作者,其文化產品跟年輕一代的差異,似乎並沒有顯著到足以用「具有歷史、社會性」來加以區隔、標明的程度,用陳映真的左眼掃描過後,通通都是「我我我」才對。

還有,「我我我」和「歷史、社會」實在是組草率的對立,什麼時候,從「我我我」中挖掘不出社會與歷史的含意了?

延伸閱讀:



11月3日補記:
  • 退化
    …,設法將自己那個世代運動者的經驗轉化出來,與六、七年級對話互看,並且「正在認識他們」。假設「新生代創作者的作品沈溺、自我中心」成立,作為知識的生產者∕教學者∕評論者,你和這一切的關係是什麼?

3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如果一個人的言論開始「倚老賣老」起來
就代表他已經變成老一代的人了 

Posted by 606

匿名 提到...

「學長心態」其實在每一代都會出現,有時自己也不禁在想現在的七年級生怎樣怎樣,雖然警告自己不要這樣想,不過感覺是蠻真實的。雖然政治立場上有差異,但是我並不否認三四十年代的知識分子理想性較高些,至於學運世代如何評價,會開創新局,還是口號造勢?可能還需要多一點時間來評價。 

Posted by James

匿名 提到...

呵呵,只是想用自己的經驗說說,現在的高中高職學生,很強喔。
身為大人,就是青少年的風範,說下一代沒救,說穿了,就是在說自己什麼都沒展現.............而有努力過、有展現過、有接觸的人,不可能如此輕易地下這樣一個定論。

我因為工作的關係,遇到很多有想法、願意體抗權威的青少年(而且並不是所謂的名校學生,甚至有很多是所謂的職校學生)。我真的深刻的感受到,他們「不怕」,他們也對自己有信心,願意想。

說真的,只要去挖掘,而且用寬廣的角度看「人」,會很有希望。





 

Posted by Ling

Google AdS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