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4/2005

[紀錄片] 「無米樂」的網路行銷

無米樂」要上映了,網路行銷也正要開始火熱。

自從上次的「生命網路宣傳」之後,有些人可能會對這種「感動」的行銷方式有點感冒,不過行銷就是這樣,要吸引人在特定的短短時間,進到特定一家戲院內觀賞冷門的紀錄片,不加點料怎行?但是這部片真的很值得一看,不看可惜。

如果「無米樂」這次又爆紅,到那時,有政治人物前來觀賞那就免不了,政治人物像蒼蠅,總是繞著熱呼呼的目光焦點在飛,我不是擔心政治人物來看,誰能剝奪政治人物進戲院的權利?

真正擔心的,是那些目光只集中在政治人物身上的文化評論者,蒼蠅飛來了,蒼蠅拍也就不遠了。要怎麼逃脫這種惡質的評論文化?實在傷腦筋啊!

Schee正在做的嘗試,給了我一點想法,尤其是這個:「Incorporate 線上現存之各種和農業(WTO開放後)有關的論述、blog entries,和資源」。

不要再把紀錄片當成某種現實的再現,因此盲目地要求紀錄片導演要完美地再現真實。其實,紀錄片越來越只是個開啟大眾對話的良好觸媒,因為影像總是較易讓人了解,要多想想如何趁著這個機會,推廣自己想推的想法。

居住在都市、不熟悉農業議題的網路寫手,能夠寫的觀點當然有限,評論者與其事後再來抱怨觀點太過單一,不如一開始就參與,在片子放映時開啟的對話過程中,提供一些不同的觀點。

我也不熟悉農業議題,但是當我看到某些人看完「無米樂」,覺得要多吃米的感想時,我想到的是「工農聯合:從一粒稻米講起」這篇文章,如果能透過「無米樂」的放映,讓更多人接觸「倫理消費」的討論,我覺得這很棒。

blog圈的對話過程就是這樣,我可以不是專家,但是我可以關心、並且傳播我搜尋到的文章觀點,從中我自己也學習、思考。重點在於那些了解詳情的人,願不願意在網路上分享這些資訊?

多元資訊的累積是個長期的過程,就像這裡談到的:

資料的累積是任何人想深入某項議題的強力搜尋工具。認真的時事評論者現在能做的不僅止於質疑某些事情了,還可以做一個線上百科,把任何議題的詳細資訊放上去,持續予以擴展,這樣一來,這個線上百科就會變成小有名氣的檔案庫以及組織工具,其他人都會來用,進而增強其影響力。兩相結合後,造成不可忽視的力量。


不過我要在此鄭重聲明,我的意思並不是:觀賞「無米樂」如果不談農業議題那就太邪了,我完全沒有這種無聊的「正確觀點」,只談「樂天知命」這種逝去的舊價值也很好,懷念自己的農家背景、鄉下長輩也可以,只要吸引人、有深度,對紀錄片的多元解讀都有幫助。

那些總是抱怨別人沒看到這個、沒看到那個的評論者,不同的觀點就靠你們來提供了,別想推辭,只做蒼蠅拍也是很擾人的。

延伸閱讀:
顏蘭權‧莊益增│咱們去看《無米樂》


補記相關文章︰
「無米樂」的農業政策背景

5月13日補記:
一粒米開啟的可能 當電信工會遇見美濃米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這次無米樂網路行銷,跟上回全景映象季的行銷,有一個很大的差異:智邦生活館並沒有為無米樂製作一份精美、內容豐富、具動員力的 eDM 發給全部會員。這其實是很關鍵的一步。要把電影院填滿,我們必須說服社會大眾,而不是只在 blog 的文化菁英圈流傳。

但,我不能用智邦生活館的力量這麼做。畢竟,智邦生活館是商業公司,並沒有領取政府的補助與企業的贊助。做完搶救甜心,我們總要休息一陣,把心思放回賺錢的案子,不能一路公益到底。

總是要有人來填補這個重要步驟。否則,無米樂的院線上映,恐怕還是不太樂觀。 

Posted by ROACH

匿名 提到...

也對,光是我五個不同的email,都沒收到任何一篇宣傳文章的轉寄,情勢真是不容樂觀。

我覺得blog行銷是種品質上的提升,但是要衝曝光的量,光是網路這部份,還是把該有的管道都用上,尤其是電子報。

上次全景映像季,不只智邦的幾波電子報,還有其他幾位個人電子報也幫了忙,由於電子報的點閱率越來越低,由不同的管道各自發送電子報,交叉涵蓋的面比較廣。

我覺得電子報起碼要發過三波,效果才會比較好,所以有網路寫手的文章助陣,每波可以發送不同的文章,比較不會重複而引起反感。

網路寫手的文章若只是放在blog上慢慢傳,是有點浪費。 

Posted by blasts

Google AdS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