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四川話?
前一陣子發現「漢學研究中心」有期刊全文,就去讀了幾篇,像是「評丁邦新、張雙慶編《閩語研究及其與周邊方言的關係》」這篇。
然後今天看到「张献忠,黄巢这些杀人如麻的恶徒为何被粉饰成英雄?」後,心裡就有個疑問,據文章裡頭說:
当时川中百姓被屠杀一空,据《明会要》卷五十记载:明万历六年四川有"户二十六万二千六百九十四,口三百一十万二千七十三 ",到清康熙二十四年就陡减至"一万八千零九十丁"。一些四川县志上的户口记载也可以说明,如民国《温江县志》卷一记载:温江县在张献忠死去十三年后仅存三十二户。经过这一次劫难,可以说如今没有几个四川人是土生土长的。
那為何四川話還留得下來?另一段又提到:
据史书记载,张献忠入蜀后,成了杀人魔王,杀得万城皆空,尸横遍野,川人死者以千万计,人口剧减,以至到康熙、雍正年间,要从广东、海南大量移民入川,填补人口空白。
依照閩語的經驗,幾波移民都分別對閩語的形成有影響,那為何現在的四川人講的不是廣東話?
關於四川話,台灣的眷村經驗也有一例,根據「家鄉話」這篇所言:
有趣的是,奶奶訴說她們一群軍眷當初千辛萬苦一路花了五十三天從上海-香港-越南-四川到重慶大後方,卻被四川人說是「下江人」(長江下游的人),語有貶抑意味,買東西硬要比本地人貴。奶奶不久就學會了一些四川話,其他「下江人」大約也在八年之內染了四川口音吧(所以我一直誤以為眷村裡的人都是四川人),到了台灣就成了眷村共通語言,我家稱之為「家鄉話」。奶奶還是學了一些台語,因為菜場的「老百姓」講台語。
一直把「家鄉話」當成家鄉話,聽到奶奶說著吳濃軟語簡直像是發現祖先是外星人一樣驚訝。
語言、歷史、人群遷移真是錯綜複雜的關係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