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草根論述
看到關魚整理的「無米樂導演座談會記錄」,有段話很有意思:
有機會的話,我會很想剪成一個系列,至少要有一個約三、四十分鐘的無米樂論述版,拍攝期間,我們實在從阿伯阿姆那兒聽到太多精彩的農業論述,例如休耕問題,一般人會認為休耕不用工作還能拿補助有多好,阿伯卻會說,休耕只有農田主人能拿到錢,但賣肥料和農藥的、負責開機器插秧割稻的....農業是一整套的生產體系,休耕只補助到農夫,其他人怎麼辦?聽到被迫休耕的阿伯會想到別人沒錢,真的讓號稱知識份子的我感到非常汗顏。
當知識份子只能在座談會中夸夸其談時,我們還需要知識份子來充當代言人嗎?這讓我更堅定了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的想法:「在第一線的工作者一定最了解問題出在哪裡?哪個環節最需要幫助?」。
很期待各個領域的第一線工作者來寫blog,總比看到一堆學者專家成天blah blah來得好。從日復一日的真實生活中提煉出來的知識論述,得由當事人自己來表達,這才是「草根」的含義吧!
4 則留言:
對啊,那場紫藤蘆的座談會真的蠻蛋頭的,要不是黃樹仁當黑臉,恐怕各自講講就散場了吧,還不會有一些還可以的討論出來。其實那一場後來有一個原本在農委會後來受不了就到台大農推系當助理的人出現,黑黑壯壯的,是農家出身,他講得就蠻不錯的,他是專門接觸農會的,他就說,大家關心農業很好,重點是大家有沒有想過每天自己吃的東西是怎麼來的,誰種的、經過什麼產銷體系到你的嘴巴裡,大家同意這樣的機制嗎?大家有沒有好好想過別的機制?如果沒有,的確沒有必要對農業「懷舊」。
另外,現在來看,紀錄片對於當事人,仍然還是再現,而Blog寫的公民新聞,也是。第一線工作者要做的,是怎麼讓當事人發出自己的聲音,第一線工作者的發言,其實也有代言的味道在,但基本上,比起學者來講,精準多了,不過裡面值得反省的地方還是很多,例如去年陳信行寫的〈我的野百合〉(一) 、(二)、(三)。不過倒是可以和無米樂的導演多聊聊整個片子還有什麼,總共348個拍攝時數,顏蘭權曾說過剪出2小時的無米樂,不代表其它346個小時都是沒用的,而他們第一個版本,其實也不是這個樣子的,本來是有點悲苦、批判的樣子,是剪到第60分鐘決定從頭來。我想紀錄片這裡面值得討論的地方,blasts絕對比我專門。
Posted by Torrent
blasts:
我同意你說的多鼓勵第一線工作者來寫blog,問題是,我周圍認識的第一線工作者大都覺得自己快累斃了,就是因為知道很多問題,所以更是人仰馬翻的在現場忙著解決;還有對e化程度的排斥,因為那代表可能要用掉很多所剩無幾的時間去熟悉電腦語言。你認為有什麼辦法可解?
我要不是剛離開第一線工作,現在應該不會在這裡享受閱讀言之無物。
還有,若不是一個blogger朋友連哄帶騙激起我的動機,又為我設好blog,降低我對blog的戒心,我大概是死也不寫的。
還有牽涉第一線工作者對於公開表達自己想法的心理障礙。就像「無米樂」導演顏蘭權說的,她花了好一段時間才讓阿伯、伯母對知識份子表達自己的想法比較自在〈可能都還不是很有信心〉。
Posted by goat
的確,讓第一線工作者開始blog的障礙很多,也不能押他們來寫,沒動力是沒辦法持續的。
離開第一線工作剛好可以寫,我記得某人說過,草根工作者最好有時離開現場,沈澱下來思考思考。
剛看到這篇「倫理問題:報導到底要多深入? 」,這個倫理問題可能會是第一線工作者寫blog時最難處理的,我覺得這甚至比勸誘人來寫還難。
Posted by blasts
寫自己的都好辦,但是寫別人的事情,反倒可能會在歌功頌揚....
goat所述的對於e化的排斥,說真的我覺得這才是最大的致命傷。要先有寫得動作,才會討論到倫理的問題,但連寫的意願、動機和對電腦的使用能力都還不夠時,「草根媒體」大概還只是一種想像。
簡而言之,許多行動者不認為公關系統、媒體是一項值得投資時間的地方,而許多花大錢、花心力投資在媒體與公關的產業,大多不是前線行動者... 我覺得這有點像是公民意識吧,認為自己可以寫,自己也能藉由媒體發揮力量,這樣的人才有可能寫出一些東西來。
Posted by jimmy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