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2006

[紀錄片] 社會運動的影像

一個遲到一年的影片:「釋放世貿示威者國際團結行動紀實短片

(上)



(下)



嗯,開頭那個字幕還是太多太密了,不能保證每個觀眾的閱讀速度都一樣快,字數要縮,速度也要放慢到確保每個人都讀的完。

忽然想到,如果社會運動的影片運用「高橋流」來上字幕,會不會比較有力啊?

說到社會運動的影像,之前也看到一篇「綠色小組二十年」,提到:

…為了保護這批珍貴的影像,決定成立「台灣綠色小組影像紀錄永續協會」,讓這批影像能夠產出知識,見證自一九八六年以來的台灣社會運動。…
…。目前這批帶子暫時放在台南藝術大學,首要的工作就是轉成DVCAM以便永續保存,再來是數位化,使得社會研究者、紀錄片工作者能夠應用這批資料,可是,整個的經費,還缺六百萬……


上一次知道這批影片的去向,是在這一篇「從台語片倉庫到紀錄片教室 -- 訪問台南藝術學院「音像紀錄研究所」所長井迎瑞」讀到的:
所長規劃將來這個片庫將有三個主要的收藏,一個當然是他蒐集整理的那些台語老電影,第二個是這些台灣的每日新聞史料,第三個就是即將要入庫收藏的綠色小組拍攝的兩千多支,見證台灣民主化過程的社會運動錄影帶VHS母帶。


感覺好像又重回原點啊!

話說回來,每次讀到跟「綠色小組」有關的文章,都一再為那時代的活力而驚嘆,雖然是少數人的熱情,一旦切合當時民眾的需求,爆發出來的力量也著實驚人。

只是到了這個時代,我們還有熱情嗎?豬小草以前在這篇「心魔」問過:
台灣的社運團體似乎也面臨類似的困境。甚至,當我看了菲律賓、馬來西亞的podcaster和vloger,還有香港社運團體在WTO期間拍攝的YOUTUBE短片後,就不免感嘆:為什麼,台灣的社運團體在這方面幾乎是空白的?
又或者,即使社運團體想到要利用網路(精確的說:部落格)作為發佈消息、串連行動的地方,但是他們卻往往把網站架設在無名小站、網路城邦,這些--表面上看起來人聲鼎沸,但是對於社運團體最需要的「資訊混搭」,卻有著重重限制的--不友善的BSP。而或許,這又是一個「把社運成果等同於媒體報導」的網路翻版吧。


接下來我們也看到了「一則錄音」引起的聲勢,不禁讓我在想,現在這時候跟「綠色小組」,究竟是時代環境的不同、技術掌握度的差異、還是直接行動的熱情有差距?

如果哪天我們看到台灣的社會運動者對網路技術的掌握嫻熟了,即時報導、直接行動也源源不覺,也許再加上時代環境改變、民眾態度改變,那時候才能想像綠黨這種第三勢力有能夠選上的機會。

沒有社會運動核心行動者與周遭草根支持者的熱情動力,光靠主流媒體喊燒,這難道就是我們想像過的全新型式的政治參與嗎?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高橋法!好主意~這樣做出來的社運紀錄影像會像是EVA吧!

Film, Life and Stingray 提到...

你好:

我是《綠色小組二十年》一文的作者,來這裡簽個到,順便謝謝你引用。

Google AdSe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