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7/2005

[社會] 開明專制的落幕秀:野火集

寫前一篇「民眾真的生氣時,龍應台妳在哪裡?」的時候,我一直以為那句「標誌了一個狂飆的改革發端」,是20年後的中時為了宣傳炒作而寫的,但是看了當年野火集系列的最後一篇附錄:「一九八六年,台湾」,我無言了,因為龍應台本人這樣寫:

两年前,我眼中的台湾是一个逆来顺受、忍辱吞声、苟且懦弱的台湾;“野火”的第一把火,《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是一声忍不住的怒吼与指责。两年后的台湾,却是一个相当不一样的社会。草根阶层发起环境自保运动,表示民众生气了。大学校园里发生冲突,表示学生生气了。反对人士组成新党,表示党外也终于忍耐不住了。《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这篇文章大概不可能在一九八六年出现,因为“生气”的中国人已经很多。


看來她真的在當年就認為自己是「發端」啊,orz...

龍應台本人完全都沒反省,為何她可以在中時寫那些批判文章,而別人的批判就得地下化、偷偷摸摸、被查禁,還被她消遣是「逆来顺受、忍辱吞声、苟且懦弱」,真是見鬼了。「野火集」在中時刊登的期間,「人間」雜誌也正創刊,諸如此類、正視社會問題的刊物不是沒有,為何她沒聽到看到別人呢?

其實她是有看見的,她在「野火现象」這樣評論黨外雜誌:
“野火”畅销的主因固然是它反对权威、批判现状的立场,但是为什么比它更激烈、更叛逆的刊物,譬如一些党外杂志,却得不到小圈圈以外的回响?其中人为的因素当然很重要,譬如查禁的问题;最主要的因素却在于这些杂志本身的限制。一方面,歌颂权威、膜拜现状的书籍刊物对厌倦蒙眼布的人缺少吸引力,因为它的出发点与目的地都是一种意识形态。另一方面,一些党外刊物,虽然标榜批判,却无法把读者完全争取过去,因为它往往也是以一个特定的意识形态为出发点,以某个政治结构为目的地;不同的意识形态,不同的政治目的,但是反宣传可以变成宣传,反教条可以变成教条。如果没有较开阔的胸襟,较长远的眼光以及对理性的坚持,蒙眼布换了颜色还是蒙眼布!而吃了苹果的亚当所急切、不耐、引颈盼望的,不只是换一块蒙眼布!


這一段基本上是胡扯,「查禁」就是最主要也唯一重要的關鍵,從後來的發展可以看得出來。當民進黨於1986年硬是衝破黨禁宣佈成立之後,「狂飆改革」的議程內容與之間的劇烈辯論,完全不是龍應台文章內提到的東西,也沒人引用她的觀點,「野火集」在解嚴前後、衝撞正烈的那幾年,根本是個被遺忘的東西。

當老早就生氣很久,只是被國民黨持續壓制的反對黨,正式出場抗爭後,誰還需要龍應台這花拳繡腿的軟趴趴批評文章。龍應台其實不是標誌了「狂飆的改革發端」,她是標誌了一個「開明專制的結束」,為何這麼說,讀讀當年與龍應台一起在舞台上唱雙簧的何懷碩這篇「《野火集》与社会批评的回顾」就可以了解,底下這段話很妙:
《中国时报》刊出了《野火集》各文,表现了一个真实的人,一个关爱民族社会的中国知识分子,面对真实的社会现状,说了许多真实的话。这是言论自由经过千辛万苦争取得来的大胜利,这个胜利才表明了我们的社会确有重大的进步。


「千辛萬苦爭來的言論自由」?「大勝利」?中時人間版花了一整年鋪陳這齣「野火集」,想要證明小蔣的「開明專制」也有改革空間,但是當真正的「狂飆改革」啟動時,「野火集」連「功成身退」都談不上,因為站在改革一方的人馬,是那些不被允許站上龍應台能表演的舞台、一貫被排拒忽視的人,被國家機器排拒,也被龍應台與何懷碩這類自許清高獨立的知識分子,在他們自以為激烈的論戰文章中所忽視。

20年後再回頭看,「野火集」的批評,象徵著不想碰觸體制改革、開明專制的最後一齣落幕大秀,然而很不幸的,20年前這場落幕秀的迴響,仍在干擾著台灣未來的改革想像。

舞台的燈光真的讓妳太刺目了,「撕掉蒙眼布」吧,龍應台!1985年當時,努力的人多著呢!歷史地位不是操弄文化資本就能得來的。

否則,照這種操弄法,日後可能會說,數年前龍應台赴港,標誌了港人政治覺醒的發端。

還有,日前那篇「你可能不知道的台湾」,該不會也標誌了日後中國民主改革的發端吧?

笑話在台灣上演一次就夠了,別在推銷到香港和中國了。


補記相關文章︰

4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受閣下精神感召,也來貢獻一篇 。 

Posted by wobblies

匿名 提到...

沒想到你還真的寫信給龍應台!

清大那個關於龍應台的網頁好噁,叫做「只『應』天上有‧返『台』清華逢 」,不知道龍應台到清大任教,是標誌了清大「國際化」的發端,還是「邁向卓越」的發端? 

Posted by blasts

匿名 提到...

說不定我們正在目睹一個大師的誕生?:P 

Posted by delink

匿名 提到...

人說著說著,再加上旁人的蠱惑,往往就忘了自己是誰?二十年都過去了,一點長進也沒有,賣的還是那一套,只不過換個地方而已! 

Posted by YB

Google AdSense